莫园庄传略 莫园庄,女,祖藉广西岑溪昙容镇,生于一九三九年。香港当代著名女作家。笔名有园园,绿袖子等。 莫园庄中学毕业后,考入香港新亚书院(中文大学前身),并于该书院新闻系毕业。毕业后服务于新闻界并兼写作。初时,入《明报》机构做事,当《明报》社以及社长金庸的秘书,极受器重。她的专栏遍布《明报日报》、《明报晚报》、《明报周刊》以及《明报月刊》等“明”系刊物。除了在上述刊物开辟个人专栏外,与作家小思、亦舒、柴娃娃等为《星岛日报》写“七好”专栏,最多时她每天要同时写五个专栏,分别写小说、散文、杂文、影评和娱乐稿。当时,她的笔就好似一部流水的机器,妙文不断,深得读者的爱戴。专栏文章广受好评后,便开始试写取自外国刊物的特稿,专译写名人趣史秘闻,以绿袖子的笔名,刊登在《东方日报》和《明报周刊》上,极有情趣,时港人争相阅读。 香港《中报》创刊后,应聘担任《中报》副刊主编,未几,辞职加入“黄与林”广告公司做撰稿员,尝试以文化人的身份融入商业大潮,但不久也离去。 园庄的父亲莫可非是大学教授,在家庭的熏陶中,渐移墨化,使她具有极高的文化修养,在读大学时,更得名作家徐訏的栽培,奠就了极高的文字功底,及至闯入社会,担任金庸秘书后,在大师的栽培下,笔力更加宏健。园庄的作品,文笔幽默辛辣,文中夹以适量粤语,使香港的读者倍感亲切。她的作品结集出版的有《瓶与壳》(百叶书店)、《闲间几笔》(香港明河出版社)、《人物》(同上)、《黑自方园》(博益出版社)、《八面观》(天声出版社)、《港岛吾爱》(天地图书)、《瓦全集》(天地图书)等。另外,将部份精选的优秀杂文编入《七好文集》(台湾远行出版社)中。 园庄除个人身体力行,不懈笔耕外,尚囊助金庸社长处理大量文稿与著作的整理,自又著作等身,殊为不易,没有深厚的文字功底和长期的文化积淀,是不可能的。 对于园庄本人在写作上的成就,大陆官方的《参巧消息》在80年代也有过一笔带过的报道。 莫园庄本人爱港爱国,文章的字里行间,均有表露,其先生为原港岛政府的官员,香港回归前,移民加拿大,直至现在,作为自由撰稿人,香港、台湾以及海外的华文报刊,园园的名字,均时现报端,笔耕不绌。 (本文主要内容来自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香港作家传略》一书) 莫可非传略 莫可非(原名汝彭、字可非,1909-1970),岑溪昙容人,父亲为晚清秀才,家学渊源。自幼师承私塾,聪明好学、博闻强记。其自初中始,均跳级考取。未满20岁,即毕业于广州国民大学。大学毕业后,受聘担任岑溪中学教师。教风严谨,常有深入浅出、循循善诱之妙着,深得学生及家长之喜爱。先生从教之余,兼职律师并醉心文学,诗书琴画皆能,更热心公益,于四十年代初联合莫氏诸族贤,创立岑溪文德中学(即现在南渡中学)。 旧中国闭关锁国,国力贫弱,西方列强,对我虎视耽耽。军国日本,早有亡我之心,对我国蚕食鲸吞。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历史,即进入抗击日本侵略阶段。时桂系军阀,多有爱国者,力主抗战,其军政首脑,时常督察各地,宣传抗日主张。可非先生于岑中任教期间,某年白崇禧将军到岑进行抗战动员演讲,先生在旁翻译并作记录。白氏乃桂林人,一口桂林官话,使讲地方白话的岑溪人听后,如坠五里雾中,不知所云。由于先生见多识广,对桂柳地区方言亦了若母语,因而翻译起来得心应手。先生是边记录边翻译,其速度之快以及领会之准确,白将军十分满意。白是中国当时少有的军中将才,极端重视人才的发掘与培养,于是,当即动员先生去职从军。先生一入军界,即为中校,为军中文职干部。开始驻节桂平,其追随李白,亦自此始。1937年,先生随李宗仁、郭德洁夫妇出席庐山抗战动员大会。 1939年抗战,在北方已如火如荼,大批前方难民,流离失所,湧入当时还是后方的广西桂林,其中不少是难童。针对这一情况,桂系首脑李宗仁夫人郭德洁女士决心兴办一个教养院,收养流落到桂的所有难童。战时儿童教养院创办后,管理必须是有经验的教育专家才行,于是由李宗仁先生推荐,可非先生去军职,调往桂林儿童教养院,协助郭德洁女士治院。自此,先生始担任桂林儿童教养院教务长兼郭德洁女士秘书,实际管理儿童教养院一切事务。这是先生最有价值的一段历史。 在创办战时儿童教养院前,郭德洁女士在桂林已办有一间私立中学,叫德智中学,署理学校事务的是教务长谢中天,受谢氏邀请,先生担任德智中学校务主任,两机构的管理事无巨细,先生均事必躬亲。据曾跟随他的一个老师说,当时的工作是不分白天黑夜地奔忙。1000多名难童的衣食住行,在当时的物质条件下,要生存下去,困难可想而知。战时儿童教养院难童的衣服是由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捐赠,其伙食来源则需向国民党的军政要员及社会名流募捐,期间甚至争取到上海大亨杜月笙的大笔捐赠。这些足以从另一角度说明,先生为广西乃至全国的抗战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国民党赈灾委员会官员孙亚夫在视察桂林儿童教养院时说:“难童的教养在抗战时期是一个最伟大的事业(摘自《难童》第26页,中国戏剧出版社)”。这是当时国民党高层对桂林儿童教养院工作的高度评论。因此,有评论说:“郭德洁女士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来自《难童》一书“内容简介”部份)”,实不为过。 抗战后期,日军为扩大战果,打通大陆交通线,从湖南长驱直入,侵占广西桂林,儿童教养院被迫向贵州战略后方转移,但并未解体,先生复又疏散原籍,先在容县高中任教,未几,旋又返岑,就教于岑溪中学,并一度担任岑溪县“三青团”干事长和岑溪中学校长。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撕毁《停占协定》,疯狂组织兵力,向共产党军队控制的解放区进攻,桂系也穷兵黩武,加紧备战。当时全国人民经历连年战争,民不聊生,为寻求和平,桂系以武力逼迫蒋介石下野,由李宗仁取而代之。李为巩固广西地盘,派其连襟谢中天,先后出任玉林、苍梧两县县长。因有长期合作和同事关系,先生亦先后出任两县县府秘书。先生在玉期间曾兼任一家报社总编。 担任两县秘书期间,先生正直壮年,幻想“国共”和平有望,可一展抱负,为地方做一点有益的工作。但终究桂系实权掌握在手握重兵的白崇禧手里,李宗仁纵有和平之心亦难享和平之果。一边是蒋介石溪口操纵,一边是桂系白氏重压,国共和谈注定破裂。四九年四月一日,解放军渡江作战,国民党桂系一时土崩瓦解,其在大陆的统治顷刻间不复存在。 广西解放后,原属桂系一切军政人员、特别是中下级人员,均不可终日。先生依据其在桂系盘根错节的关系,在谢中天先生攘助下,避往香港。到港不久,受聘入真光中学担任国文教师,复又到岭南中学教授历史、国文等课。后来,真光中学与其他几间学校合并,成立香港中文大学。中大成立后,正式担任中大之新亚书院教授直至1970年去世。先生在港任教期间,有台湾所谓财政部官员曾邀其赴台任职,然先生终以教育为职志,婉言谢绝。 先生从真光中学时始,一边教授学生、一边从事写作,时在香港文坛,极其活跃,文章亦散见于各大报刊。先生文章,文笔优雅,引经据典,自然恰当,颇受港人欢迎。国学一代宗师钱穆先生对其文章评价为:“蓋莫子(可非)之文,和平淡雅,一如其为人,不张皇以为大,不釽析以为精……凡古人文德之所戒,于莫子之文,尽无有焉。辞随乎意,意尽于己,虽包举之已广,而上下议论,亦直抒己见则止,此所谓修辞立其诚者耶?”著名史学家何中中博士评其文曰:“宏识忧时伤国之思溢于言表,”称其文章:“含英咀华,闳中肆外。”先生著有《锑稗集》,成书后由国学一代宗师钱穆作头序,何中中博士二序。这在当时,学者著作中,得“钱序”者,应不多见。 值得一提的是,李宗仁先生在美国期间,其在港的一些事务处理,除程思远先生(曾任李宗仁政治秘书)外,可非先生曾有参与活动。先生痛恨分裂,希望祖国强大统一。惜先生早逝,倘若活到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则未始不可不为祖国的统一事业,做一点有益的工作。 终生诲不倦,桃李天下闻。先生一生,多从事教职,学生遍布海内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的学生,不乏有名的专家学者。现代教育家梁钜鸿(中大教授),作家卢玮銮女士(笔名小思)以及亦舒、园园、柴娃娃等,均出自先生门下。 先生于70年2月,罹患癌症逝世,落葬于香港荃湾华人坟场,当时香港各界前往吊唁者甚众。鉴于其对学院以及教育的贡献,由中文大学公祭,也可谓备极哀荣。时有其学生吊奠,送来的挽联是:“十载师生最难忘文酒风流豪情不减生平自许有笔有书有肝胆/一瞬青云长太息降帏摇落丝竹难堪此后怅言亦狂亦侠亦温文。” “有笔有书有肝胆(先生语),亦狂亦侠亦温文(定庵诗)”,颇似可非先生一生的写照。 先生娶二妻,一妻为父母之命,二妻为郭德洁女士介绍而娶。前妻生二子,后妻生二女,均学有所成。长子华玉,地质工程师,次子华冰,中学高级教师;长女园庄,香港著名女作家(曾任金庸秘书,现侨居加拿大),次女美薇,香港小学教师,他们均育有子女。先生有男孙六人,女孙二人,外孙两男一女,他们均已成家立业。都过着幸福的生活。 先生已离我辈而去,其在天之灵实感欣慰而含笑于九泉。 (此文收录自2009年由岑溪市委统战部举办的“纪念莫可非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上的一篇纪念文章,原文为《莫可非先生生平事迹简介》(略有改动)。为莫华柱、莫丕烈收集整理。因关于可非先生的传说颇多,其真正的具体活动与上述或有出入,因此,文中的错误或在所难免,请有关的知情者和学者专家批评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