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980|回复: 0

珠海莫氏后人三代同堂访乡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8 09:35: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侨界
珠海莫氏后人三代同堂访乡梓


2004年7月27日
   
    珠海历史名人莫仕扬后人、美国华侨莫庆义老人7月15日下午偕家人首次回到珠海,探访位于会同村的祖屋。
   
    莫庆义先生今年75岁高龄,是珠海莫氏家族的第四代孙。其曾祖莫仕扬、祖父莫藻泉、叔父莫干生三代任太古洋行总行买办61年,为香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莫庆义一家三代已定居海外,父亲莫应溎出生于珠海会同村,先后在剑桥大学和伦敦法学院学习,曾被委任为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这次祖孙三代首次回到珠海,是想看看自己的祖屋和莫氏祠堂。在珠海市侨务局和香洲区政府的热情接待下,他们先后探访了莫氏祖屋和宗祠、北师大珠海分校、中山大学。看到家乡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莫庆义先生非常激动,他说:“无论我们住在哪里,永远都不会忘记珠海,不会忘记会同村。因为这里有我们的根!”
   
故土之子寻根老屋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故乡在那头
   
    寻根是人类永恒不解的情结。拉着儿孙的小手,带着父母的心愿,循着先人的足迹,到故乡的田园,到祖辈的老屋……不知有多少中华游子曾经怀着这样的梦想,夜夜期盼。
   
    7月15日,珠海会同村莫氏家族第四代孙——75岁高龄的莫庆义老先生终于圆了这个梦。带着73岁的老伴、儿子儿媳、孙子孙女,莫老先生第一次回到会同村,他的目的只有一个:亲眼看看自己的祖屋和莫氏祠堂。
   
父亲的寻根——
祖屋前的“全家福”
   
    对于75岁的莫庆义老先生来说,珠海会同村是个祖辈从小挂在嘴边的故乡,是从小就填在履历表上的籍贯。
   
    虽然在香港长大,在广州念大学,甚至十几年前他还到过珠海,但却始终与故乡缘悭一面。在珠海市侨务局和香洲区政府的热情接待下,75年来,老人第一次站在了祖屋面前。
   
    祖屋因为年久失修变得非常颓败:大门被生锈的铁索拦着,屋顶已坍了一角,木门在岁月的风雨中早已变成黑褐色。站在门边,白发如雪的老人面色肃穆,向杂草高过人的院墙里久久张望,多少年来的期盼也许就是为了这一刻吧。
   
    “我们一家人都与会同村有缘分。”因为曾经在北京工作过十几年,莫老先生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他说,当年在广州岭南大学读书,认识了现在的太太,太太的父亲就是当时的岭南大学农学院院长古桂芬。没想到,后来就是古桂芬先生把农学院的实习农场设在会同,在这里进行名树名花及珍稀植物的栽培和移植。
   
    几位年长的乡亲闻讯赶来,大家站在门前拉起家常。莫老先生坚持要在祖屋前照张全家福。很快,一家人在这间祖先曾经进进出出无数次的门前忙碌起来。排队、微笑、合影——随着照片的定格,一张祖屋前的“全家福”终于诞生。
   
    在乡亲的指引下,莫老先生还找到了会同村的莫家祠堂。祠堂虽然破败,但岭南特色的石雕、砖碉、木雕还可辨认。院子里也堆满了杂物,村子里的人介绍说,如果不是曾经驻扎军队,这宗祠也许在文革就被毁掉了。
   
    “莫家在广州的那间大屋,很漂亮,就是在文革时被毁掉的,现在已经看不到了。”看到人去屋空、荒草萋萋的祖屋,看着日益颓败的宗祠,老人心里也有着说不出的感受:“希望会同村的祖屋和祠堂能够保存下来,还有伯父建的那座栖霞仙馆。这不是钱的问题,是一种价值,这里是莫家人的根!无论我们住在哪里,永远都不会忘记珠海,不会忘记会同村。”
   
儿子的寻根——
要在祠堂前开音乐会
   
    莫老先生有两个儿子。大儿子莫华彤从商,小儿子莫华伦是在国际上赫赫有名的男高音歌唱家。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莫华伦是个标准的国际人——生在北京,长在香港,在美国念书,在欧洲登上舞台,并且在那里成为国际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
   
    “走过这么多地方,可是珠海在我心中的地位很特别,这里是我们莫家人的根。”扳着指头数完自己这些年待过的地方后,莫华伦用标准的普通话说道。
   
    莫家祖辈几代很少有人与艺术沾边。当年莫华伦在夏威夷大学毅然从会计专业转到音乐系时,曾经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对。父亲莫庆义说起当年那段往事时,眼里满含笑意:“大家都觉得学音乐太苦,有所成就太难。不过看到他有今天的成就,我们也替他高兴。”
   
    幸亏当年父亲没有坚持到底,要不然今天莫家也许会多了一个好会计,世间却少了一个好的歌唱家。如今,曾经被帕瓦罗蒂称赞有一副“好嗓子”的莫华伦,不仅是国际知名华裔男高音,并且从2000年起连续担任澳门音乐节的艺术总监,在幕前与幕后之间游刃有余。
   
    二十年前,莫华伦曾经到过会同。这一次带着妻子和8岁的儿子再次踏上故土,他的感触特别多,尤其是在看到北师大珠海分校和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后:“附近的环境变化太大了,有这么漂亮的工业园,还有许多很棒的学校,感觉就像大学城一样!”
   
    走进会同村,莫华伦觉得二十年前那种特别的感觉又回来了。一进村,看到的都是自己家族的老屋,一聊天,大家都是姓莫的族人:“这有一种外人很难理解的熟悉和亲近的感受。”
   
    二十年间,会同村里的本地人越来越少,莫家的祖屋也越来越荒废,这让莫华伦想起了小时候在香港住过的老屋。那是跟会同祖屋一样的广东大屋,很漂亮,可惜现在已经看不到了。莫华伦说:“历史应该被保存下来,希望会同的老建筑也能够保留下来,即使是一堵残墙也有它的美丽。”
   
    在莫华伦看来,音乐是表达人类情感最佳的工具,而对家乡的依恋也要用歌声来传达:“你知道,我在全国开过很多场演唱会,在澳门也登台表演过,可是从来没有在珠海演出——我一定要找个机会回来,在家乡开一场个人音乐会,会场就设在莫家祠堂!”
   
孙儿的寻根——
一次特殊的“郊游”
   
    有人开玩笑说,莫庆义老先生一家是“一国两制,中西合璧”——老人和太太是在内地读书工作十余年后,辗转到香港和美国工作的;两个儿子都在北京出生,在美国长大;两个儿媳都是地道的台湾人。至于三个孙辈的孩子,9岁的天萌和11岁的天茵在夏威夷长大,而8岁的小孙子则住在香港。
   
    对于这三个没长大的孩子来说,这次寻根就像一次特殊的郊游。大人们在村里的老房子前沉思,孩子们却对门口堆放的没有脱粒的稻谷感到非常稀奇——“原来大米还有穿衣服的!”
   
    随后他们又发现了树上几乎成熟的龙眼,大呼小叫着要采摘。看到祖屋里的脱谷机,从来没见过这玩意的孩子们围上去仔细研究。显然,他们对于这些“老东西”要比电脑游戏陌生得多。
   
    古朴的村落给孩子们带来了无限的快乐。而在老人们的心里,这就是寻根的意义所在。“让他们玩耍,孩子就会对这里有印象,这里是他们的老家。”莫老先生说,莫家人一年只有一次聚会,这次大家把聚会的地点定在珠海,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让孩子们“回家”,所以大儿子一家从美国赶到香港,大家在香港汇合又来赶到珠海。
   
    虽然定居在夏威夷,大儿子莫华彤一家人却不希望孩子们变成“外黄内白”的“香蕉人”。从小两个女儿就在家里说广东话,虽然现在她们两个不会读写中文,但日常交流完全没有问题。而小孙子莫礼刚是莫华伦的儿子,在爸爸的影响下,小家伙从小就懂英语、白话、普通话。莫老先生说,孩子们从小就知道,自己是中国人。
   
莫家人的如烟往事
   
    莫仕扬出生于会同村。鸦片战争之前,莫仕扬已经随父亲及同乡在广州经商。18世纪70年代初,太古洋行在香港成立总行,莫仕扬进入洋行服务,成为太古洋行首任职业买办。
   
    莫仕扬身后,其子莫藻泉、其孙莫干生先后继任买办,三代人在太古洋行任职61年,还荐引家族1000多人,分任各分行经理,以致外界曾戏称太古洋行为“莫氏家祠”。
   
    莫应溎是莫干生之弟,1901年在出生于会同村,4岁到香港。先后在剑桥大学和伦敦法学院学习。回港后曾在太古洋行效力,后从事律师行业,先后在香港和上海挂牌执业。1951年,莫应溎因为在香港“三一”事件中,代表香港群众前往罗湖迎接广州来的慰问团,其言行冒犯香港英国殖民统治当局,被港英当局下令驱逐出境,终身不得返回香港。
   
    举家回到广州后,莫应溎被聘为广州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常务董事,1985年被委任为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
   
    莫庆义在香港出生。上个世纪50年代随父亲莫应溎回到广州,在岭南大学读医科,并且在那里与夫人相识。大学毕业后,莫庆义分配到北京工作。上个世纪70年代回到香港,后来全家又移民到美国,目前与夫人定居香港。
   
    莫庆义是香港名医,在内科方面造诣尤深,许多政界名人如菲律宾前总统夫人等都曾向他求医。莫庆义在减肥方面也颇有心得,目前他以75岁之龄仍坚持每周两次坐诊,主要是为人减肥,不少明星也曾慕名上门向他求教。(珠海市侨务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新闻|族谱|联谊|宗祠|村落|故事|基金|公益|论坛|莫氏宗亲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