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腔热血埋黄土
——记呕心沥血为党工作的莫秉凡烈士
“满腔热血埋黄土,一点红心照赤洲”。这是一副挽联,哀而不伤,悲痛中潜藏着力量。这是一位父亲给儿子写的挽联。父亲叫莫伯贤,融安县潭头乡北山村人,曾在国民党融县政府任职,但为政清廉,长期慷慨解囊资助革命,他的家成为中共融县地下党领导人活动的地方。解放战争时期,他的子女八人除小儿子年岁尚小外,有六个是共产党员、一个是青年团员。莫秉凡,是家中的二儿子,这副挽联,就是为他而作。
耳濡目染踏征程
生长在这样的家庭,天资聪颖的莫秉凡走上革命道路也就顺理成章了。1936年,20岁的莫秉凡在广西师专附中读书,因带头反对校长贪污而被开除学籍。返回家乡后他在和睦乡小学任教。第二年,原中共桂林县委委员路璠回乡隐蔽,与莫秉凡同校执教。两人组织学校和附近村校的进步师生,经常开展声势浩大的爱国抗日救亡活动。
1937年,经中共广西省工委介绍,莫秉凡到延安陕北公学学习。同年,他在校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毕业后,莫秉凡在抗日军政大学关中分校任中队政治指导员。
抱病回乡仍奋发
莫秉凡正当意气风发之际,却不幸染上肺结核病,组织上叫他暂时回乡休养。回家后的莫秉凡却没闲着。1942年7月,中共广西省工委机关遭到严重破坏,各地的中共组织负责人先后转移到融县隐蔽。莫秉凡的家成为中共组织的一个活动地点,他拿起手中的笔,主动要求党组织分配工作任务。中共融县特别支部书记路璠安排他在特支担任“咨询”。
笔耕不辍乐奉献
1945年5月底,日军败退出融县。经过抗日的烽火后,莫秉凡仍抱病坚持工作,为党组织转抄中共中央文件,同时,还为中共融县特支编辑出版了几期《青年报》。1947年4月,中共融县特支建立中共北山支部,莫秉凡与弟弟莫止凡、妹妹苏健行三人组成北山支部。
那时在北山村的一间青砖房里,夜里总有明亮的灯火,总是传出妇女琅琅的读书声。这就是莫秉凡创办的柳北地区第一个“妇女夜学班”,他编教材、执教鞭,忙得不亦乐乎。一批革命积极分子和妇女工作骨干,就这样在党组织和莫秉凡等人的努力下,成长起来。
1948年7月,国民党当局获悉莫家贯为窝藏“共匪”之所,派兵前往围捕。莫秉凡越墙突围时不幸受伤。新伤旧病并发,医治无效,1948年8月在北山村逝世,时年32岁。
来源:柳州日报 责编:王之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