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 2012·3 
摘要:关于《古玺汇编》2254 号古玺的性质,迄今未有定论。从文字、文献等角度分析,2254 号古 
玺为官玺的可能性较大。 
关键词:古玺汇编古玺官玺 
《古玺汇编》2254 号(下略书名)收录如下一方朱文粗框玺: 
原书列在姓名私玺类,释为“莫邑彊”。何琳仪先生释玺文为“鄚彊”,也认为这方印 
是私玺。 
笔者很早就认为2245 为三晋官玺,疑属赵,并有简短的考释。施谢捷先生释为“莫 
邑彊(疆)”,定为三晋赵官玺,无论说。 
下面对此玺作进一步的讨论。 
此玺左半诸家释“彊”,甚确。 
玺文右半有“莫”、“邑”两个形体,一上一下。由于印面大小的限制,古玺文字偏旁 
的换位现象较为常见,从这一点看,这两个形体的确有可能作为一个字。如果玺文释为“鄚 
彊”,则有两种可能:或为私玺,即鄚为姓,彊为名;古有鄚国(今河北任丘北鄚州镇), 
后以为氏,见《姓考》;又见《广韵·铎韵》:“鄚,姓。”或为官玺,即鄚为地名,彊为机 
构名。 
考虑到“莫”、“邑”这两个形体所占位置相当,联系也不紧密,且三晋古玺文字中从 
邑旁的字多为左右结构,少有作上下结构者,因此我们倾向于认为“莫”、“邑”是两个字, 
而不是一个上下结构的字。 
三晋古玺中的“獏”字横向笔画也很多,皆作左右结构,如1309、2872 等,可以比较。 
——————————————— 
※本文受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委员会重点科研项目“古玺文分域整理与研究”(0935)资助。 
罗福颐:《古玺汇编》,文物出版社1981 年版。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第721 页,中华书局1998 年版。 
萧毅:《古玺文字研究》第84—85 页,中山大学2002 年博士学位论文。 
施谢捷:《古玺汇考》第102—103 页,安徽大学2006 年博士学位论文。 
萧毅 
“莫邑彊(疆)”印释 
2254 
※ 
147 
如是,玺文当释为“莫邑彊”。 
莫邑,也见于典籍和其他出土文献,或作“鄚”,或作“莫”。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者,勃海郡郑人也。”《集解》引徐广曰:“‘郑’当为 
鄚。鄚,县名,今属河间。”《索隐》:“勃海无郑县,当作鄚县,音莫,今属河间。”《史记 
·赵世家》:“(惠文王)五年,与燕鄚、易。”《集解》引徐广曰:“皆属涿郡。鄚,音莫。” 
《说文·邑部》:“鄚,涿郡县。”《说文通训定声》:“鄚,涿郡县,从邑,莫声。在今直 
隶河间府任邱县北十三里有鄚州城,往来孔道也,俗音冒。《左》昭七传注:东北至河间鄚 
县。《史记·扁鹊传》:鄚人。今鄚州有扁鹊墓。” 
宋王溥《唐会要》卷七十一:“景云二年六月十四日,分瀛州置鄚州。开元十三年十二 
月初二日,以鄚、郑文相似,始单用莫字。”但现在看来,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单用莫字 
战国时代就有了。 
鄚作“莫”还见于燕兵器。1965 年任邱古州分洪道出土两铜戈,上面皆有“莫”字。 
一式援长向上昂,上刃略弓,下刃微凹,刃小。有中脊。前锋峻削尖锐。胡窄残缺。长 
条内中有一穿,上下缘均有利刃,末端刃自上而斜下,通长28.1cm、内长10.7cm,见下图。 
一式前锋尖锐,援上刃呈弓形,下刃中后部内凹。援长狭,后段较前段更狭,中有脊。 
胡窄长,中有一刺。三穿。长条内中有一穿,上下缘和尾端均有利刃,通长28cm、内长 
10.9cm,见下图。 
二戈内上皆有铸铭一字“莫” ,李学勤先生、郑绍宗先生认为即“鄚”,并据该戈与燕国 
货币明刀一起出土,推测其为燕人所造,其铸造年代为赵国把鄚移交给燕国以后,其说可从。 
莫戈出土于任邱古州,与文献相合,其字作“莫”,不从邑,则与玺文可互证。玺文显 
为三晋风格,可以推测其为赵玺。由玺文和兵器铭文可证“莫”确曾属赵,也曾属燕,战 
国时期各国接壤的都邑多归属不定,此为一例。 
——————————————— 
戴书田:《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铜戈初论》,《河北省考古文集》第397—399 页,东方出版社1998 年版。 
李学勤,郑绍宗:《论河北近年出土的战国有铭青铜器》,《古文字研究》第七辑第128—129 页,中 
华书局1982 年版。 
1309 2872 
“莫邑(疆)”印释 
148 2012·3 
彊,读为“疆”。 
古文字中“疆”常作“彊”,如中山王圆壶“竹胄亡彊”、青山木牍“正彊畔”等。 
传世文献中“疆”也常作“彊”。《尔雅·释诂下》:“彊,垂也。”郝氏《义疏》:“(疆) 
又通作彊。《贾子·审微篇》云:启彊辟彊,天子之号也。彊即疆字。《史记·越世家》云 
越王无彊,《越绝书》作无疆,皆其证也。”《汉书·文帝纪》:“遂弟辟彊。”颜师古注:“辟 
彊⋯⋯一说辟读曰闢,彊读曰疆。闢疆,言开土地也。” 
疆,界也,境也。《说文》:“畺,界也。从畕,三,其界画也。疆,畺或从彊、土。” 
《礼记·曲礼下》:“大夫私行,出疆必请,反必有献。”孔颖达疏:“疆,界也。”《左传·桓 
公十七年》:“夏,及齐师战于奚,疆事也。” 
古之疆界有专门机构管理。《周礼·地官·大司徒》:“而辨其邦国都鄙之数,制其畿疆 
而沟封之,设其社稷之壝而树之田主,各以其野之所宜木,遂以名其社与其野。”又《夏官 
·大司马》:“制畿封国。”又《夏官·序官》有“掌疆”之职:“掌疆,中士八人,史四人, 
胥十有六人,徒百有六十人。”一般认为是掌守疆界之事。 
玺文疆又见古玺“石城彊(疆)司寇”(0078)、“文(枱)西彊(疆)司寇”(0079)、 
“城彊(疆)”(1310)等,如下图。 
汤余惠先生认为“西疆”即“西界” ,曹锦炎先生认为“文(枱)西彊(疆)司寇” 
“当指掌管文台所在苑囿之西部地区的司寇” 。按“疆司寇”或为管理疆界事务的司寇。虽 
然《周礼·秋官》大司寇一职掌刑狱纠察等事,但战国时期兵刑合一,于疆设司寇之职, 
自可理解。从玺文“西疆司寇”(0079)看,或许还有“东疆司寇”等也未可知。 
疆分东南西北,也见于金文和楚简。五祀卫鼎:“迺舍寓(宇)于厥邑,厥逆(朔)疆 
眔厲田,厥东疆眔散田,厥南疆眔散田眔政父田,厥西疆眔厲田。”包山楚简也有类似的记 
载:“啻蔖之田,南与君弡疆,东与君弡疆,北与鄝昜弡疆,西与鄱君弡疆。”(包山153 号 
简),另有一简与此相类,“弡疆”作“执疆”(包山154 号简)。 
本文倾向于认为2254 为官玺,还有形制方面的考虑。笔者曾对楚、燕、齐、晋四系官 
玺的尺寸作过较为详尽的统计,发现这四系官玺的大小类似正态分布,即在某个尺寸段玺 
印数最多,大于或小于这个尺寸的玺印数渐次减少。其中以晋、齐波峰最显,而楚最弱。 
波峰值楚、燕、齐为2.3 厘米,约合周制一寸,三晋为1.5 厘米,虽然三晋古玺中官玺、私 
玺的大小较为接近,但总的来说,私玺还是要小一些,与官玺大小接近的私玺毕竟是少数。 
此玺1.45 厘米见方,正与三晋系官玺尺寸相合,是为官玺的又一佐证。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骆瑞鹤 
——————————————— 
汤余惠:《战国铭文选》第80 页,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 年版。 
曹锦炎:《古玺通论》第170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