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47|回复: 0

为了大地的丰收——记科技支农功臣广西大学莫家让教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31 13:33: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了大地的丰收——记科技支农功臣莫家让教授
  如果你有机会到广西的农村走走,访访桂北山区、西江两岸、左右江畔的纯朴农民,和他们聊聊“广西大学的莫教授”,他们之中的很多人会翘起大拇指,言语之中流露出对“莫教授”深深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一个高等学府中的资深教授,为众多普通农民所熟悉和喜爱,这似乎令人费解。但如果你了解了莫家让教授二十几年来所走过的路,所做出的贡献,你会觉得太正常了:一个走遍了广西的山山水水,急农民所急、想农民所想,倾尽其力、其智为农村服务的人,谁能不熟悉,谁能不爱戴?


                    临危受命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广西,有着浓郁美丽的亚热带风光和光荣的革命历史传统。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这片美丽的土地却生活着不少的贫困人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和全国一样,改革的春风也吹遍了八桂大地,这片古老的土地焕发了勃勃生机,广西的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但是,跟兄弟省份相比,广西的经济水平仍处下游,农村的贫困人口依然很多。1986年底统计,全区农村处在温饱线以下(即人均口粮200公斤,纯收入200元以下)的人口有759万。这个庞大的数字深深刺痛了当时自治区党政领导的心。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争取在‘七五’期间解决大多数贫困地区人口的温饱问题”的精神,自治区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扶贫发展的措施。1987年,自治区政府给原广西农学院下达了一个任务:组织老师、学生下乡,通过推广普及农业科学技术,使贫困地区的粮食大幅度增产。时任广西农学院副院长、著名植物生理学教授莫家让又从院长的手里接下了这副沉甸甸的担子。
  面对重任,时年57岁的莫家让想到的不是困难,不是个人的辛劳和付出。他把这个任务看作一个难得的机遇,一个能够充分施展自己才华、竭力为农业发展奉献的良机。这份兴农情结,早就在莫家让的心中密密地编缠着。
  1953年,大学毕业后的他留校任教。几十年来,他在课堂上传道、授业、解惑,也常带领学生下乡调查实习。在实践中,他深深感受到了广西农业的落后和农民的困苦。广西地处亚热带,雨水充沛、气候温暖,本该是谷稻高产区,但长期以来粮食却不能自给。许多贫困地区,缺粮成为当地农民致贫的首要原因。莫家让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始终认为:作为一个农科老师,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为发展农业献力献策是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多年来,他苦于没有一个大实践的机会来实现自己的兴农理想。自治区政府下达的任务使他一下子找到了支点,找到了奋斗的目标。
  犹如骁勇善战的士兵接到开赴战场的号令,年近花甲的莫家让兴奋、激动,他要奔向农村,在广阔的田野里播下希望的种子。
                    田间课堂
 
带着重托,莫家让领着农学院的几个老师首先来到河池、环江、罗城等贫困山区。他们走村串户、爬山下田,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寻找支农扶贫突破口。当地农民贫困的生活令他心酸,但更让他吃惊的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科学的春风根本吹不进这些偏僻的村寨,当地农民的科普知识异常贫乏。农业生产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如旱涝虫害等,他们认为是天神发怒。
  ——在环江县的一些贫困村子,莫教授看到稻田里凌乱地挂着一些小孩子尿布。问之,农民回答说:避邪。这就是当地治水稻虫害的一种方法!
  ——在罗城,该县晚稻长期受到稻蝇蚊的侵害,引起严重减产。莫家让来此调查时曾问当地的干部和农民如何防治,他们说:祖辈都是这样了,我们不知道怎么办呀,听天由命吧。在许多乡村,政府为推广良种煞费苦心,不计成本,免费向村民发放良种。但是,有人却“另作他用”,良种变成了锅中食。
  这一切,使莫家让更深刻地领会了“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也使他找到了扶贫突破口:在农民当中普及一些基本的农科知识,转变他们迷信、愚昧的旧观念,是扶贫兴农、发展农业的首要任务。于是,莫家让把自己的课堂搬到了农村,移到了田头。
  为了让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能更好地理解和领会科技知识,他采取了“讲课+现场指导”的授课方法,此举受到了农民的热烈次迎。第一次上课,在环江县的周川山乡,内容是“水稻育秧技术”。莫教授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活泼的讲课吸引了众多的农民。原来预计300人的讲课,却来了近千人。小小的乡政府礼堂坐满了,屋外走廊站满了,最后连窗台上都挤满了人。这次讲课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当年,此地农民应用该技术育秧,水稻产量即提高了20%。
  此事令莫家让受到极大鼓舞,农民对知识的渴求也让他大为感动,更加坚定了他普及科技知识的信心。从此,他一发而不可收。几年间,他陆续为农民讲课200多场,听众达数万人。为了讲好这些课,莫家让教授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每年作物播种、生长的季节,他都要来到条件艰苦的农村,在各个乡村中穿梭奔波,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开课传授知识。一次,在宜山县(今宜州市)德胜乡开课的莫教授正急匆匆向上课地点赶去,不慎踩上一根铁钉。长长的钉子穿过鞋底,扎破了脚掌,鲜血顿时冒了出来。他拨下钉子又急忙向教室走去。当地的农民和乡干部劝他到医务室包扎,他说:“先上课吧,耽误大家的时间不好。”在大家的苦劝之下,他才匆匆去处理了一下伤口,又急忙赶回来讲课。看到这一切的农民非常感动,都说:“大学的教授太好了!”
  在一个水稻抽穗的季节,莫家让照例来到河池、环江等地指导工作。意外地,他发现该地区水稻卷叶虫害已相当严重,当地农民却视而不见,没有采取任何治理措施。原来又是老观念作怪:农民们认为稻子抽穗就可以万事大吉了。其实,主要在水稻孕穗、抽穗、灌浆期危害的卷叶虫,会造成水稻产量的急剧下降。时间紧迫!莫家让及时向地委书记汇报,书记立即决定,当晚开电话会议,请莫教授在电话会上向各乡干部讲课。在莫家让的精心指导下,卷叶虫害消除了,当地该造水稻获得了丰收。秋收时节,村干部拉着莫家让的手感激不尽,连连说:您一晚上的讲课,使我们村今年增收几十万斤稻谷呀。据估算,这次上课的效益是:使河池地区粮食增产了1000万公斤。
  在农村,莫家让住的是土屋,喝的是井水、河水,吃的是粗茶淡饭,走的是泥泞的田埂路,艰苦的生活条件、繁累的讲课没有令他有丝毫的怨悔,看到农民能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产中的问题,看到秋天田地里丰收的景象,他欣慰地笑了。


                    勇克难题

  莫家让身上有着优秀科技工作者的素质: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勇于创新的顽强精神。这些素质加上为广大农民服务的热情和高度责任感,使莫家让如虎添翼,力量倍增,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一个个难题,取得了一个个辉煌的成果。
  广西许多地区早春寒冷潮湿,致使水稻死秧率很高。不仅浪费了昂贵的种子,又耽误了正常的生产季节,致使水稻严重减产。长期以来,“倒春寒”的危害像只猛虎,谁也奈何不了。莫家让决心将这只“虎”驯服。1987年至1989年,整整两年的时间,他带领自己的研究生进行了艰难的探索。春寒料峭的初春,寒风刺骨,泥水冰凉。他们蹲在湿冷的秧田里工作,一呆就是半天。腿蹲麻了,手冻裂了,但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干劲。两年后,莫家让研究出了“旱育弹性秧技术”,解决了早稻因“倒春寒”引起的烂秧问题。此技术使早稻亩产稳增30至50公斤。
  桂北高寒山区的南丹、龙胜等县,由于气候原因,每年只能种一造水稻。缺粮成为该类地区的老大难问题。长期以来,许多农民靠买粮过日子,对于收入菲薄的贫困山民这无疑是雪上加霜。莫家让大胆设想:能否利用水稻再生的习性,使该地区夏收后的水稻根茬重新抽青场穗,获得两次收成?经过反复试验,他研制出一套先进的“中稻再生稻技术”,使“一种两收”的神话变成了现实。采用此项技术,南丹、环江、龙胜等县的缺粮县一跃而成余粮县。据初步估算,“中稻再生稻技术”每年可使广西增收稻谷3000多万公斤。
  桂东南潯江、郁江沿岸的苍梧、藤县、平南等县,有着50多万亩低水田。每年初夏,咆哮而来的洪水总是将这些丰收在望的低水田摧残殆尽。农民守着田地,播种、耕耘,却收效甚微。当地的领导曾多次试图解决这一历史顽症。他们先后从区内外请来不少专家,可是一个个专家来到现场,摇摇头、叹叹气又回去了。
  洪水依然肆虐,丰收仍是水中月。
  1990年,苍梧县县长慕名找到莫家让,请求他的帮助。消息传开后,许多人善意规劝莫家让:这块硬石头就别去碰了。您现在已经盛誉累累,何必揽这种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莫家让却认为:搞科研不应该怕难、怕担风险。正因为这是个历史难题,才更具有挑战性。如果成功,可造福沿江百万农民;如果失败,至少也可给后人留下一些经验。
  他欣然接下了任务。
  当年6月,他来到苍梧实地考察:累积百年的水文资料一页页细细查阅,一次次到低水田了解情况,一趟趟返回南宁寻找有关方面的最新资料。就这样,南宁――苍梧――低水田,他不知跑了多少趟。频繁往来的舟车劳顿已经很辛苦了,还要加上繁重的调查、研究工作,年届花甲的莫家让以极大的毅力默默地坚持着。1991年,他提出了具体的治理方案,即“低水田避洪稳收综合技术”。采用这一综合技术,此地区的低水田每年6月中旬即可开镰收割,抢在洪水到来之前将丰收果实稳稳地搬到谷仓里。
  当年试验的几十亩田获得了丰收。之后,莫家让大胆实践,逐步扩大试验范围,百亩、千亩、万亩……到1998年,该地区50万亩低水田全部完成了综合技术改造,过去的“十年九不收”变成了“年年有丰收”,每亩稳收稻谷350至400公斤。
  西江沿岸遍响丰收之曲!
  此项技术,每年为广西增收稻谷近2亿公斤,解决了沿江100万农民的口粮问题。


                   老当益壮
 广西大学校园里,湖水荡漾,花红树绿。退休老人或漫步于林阴小道,或悠悠然扬杆于门球场上。古稀的莫家让却没有一天能够这样悠闲地度过。他说:我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想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现在他有了一种“下乡瘾”:几天不到乡下转转,不到田间地头瞧瞧,心里就空落落的。二十多年来,他每年都有大半时间泡在农村。全区80多个县(市)他几乎跑遍了。可以说广西的大部分土地都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和辛劳的汗水。就是回到南宁,坐在家中,他心里想的还是农村,思考的还是农业问题。
  国家和人民没有忘记莫家让教授的辛勤劳动。各种荣誉纷至沓来:
  1992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奖;
  1995年,获全国老科技工作者耆英奖(十佳人物);
  1996年,被国家科委授予全国星火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2000年1月,荣获国家人事部一等功;
  2001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盛誉之下的他想到的不是激流勇退,更不是晚年的安乐和享受。他最大的愿望是:在有生之年,再解决广西农业生产中的几个难题。
  70多岁的莫家让又在思考新的课题,又在登攀新的高峰:
  ——地少人多,是我国现今突出的矛盾。广西的人均耕地面积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个矛盾更加尖锐。如何使粮食单产再大幅度提高,从而缓解地少人多的矛盾?莫家让在苦苦思索。
  ——广西土壤肥力较低,导致农作物质量不高,使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缺乏优势。如何利用高新生物技术,显著提高土壤肥力,使“果更甜,稻更香”?莫家让在努力探索一条新路子。
  两个课题的研制成功,将使广西农业经济的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为了新的目标,莫家让又在不停地忙碌、奔波。


  如果年轻也是一种心态的话,那么奋斗不已的莫家让是青春永驻的。
  不老的莫家让带着永远的热情,一如既往,不知疲倦地耕耘在农科园地里。这里有他的梦想、他的希望:让每一块土地都收获丰硕的成果,让每一个农民都绽开幸福的笑靥!(陈瑞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新闻|族谱|联谊|宗祠|村落|故事|基金|公益|论坛|莫氏宗亲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